赞礼号租wife

时间:2020-05-13 11:50:01 作者:h租号网

中西方婚礼文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婚礼今昔

1919 年的“五四”运动,与封建传统的彻底决裂,除了打倒孔家店,废科举,兴学堂,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等之外,还有极其重要的一项革命,就是革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反映到婚礼上,就是实行“文明结婚”。所谓文明结婚,就是放弃老式婚礼中那些新娘披红色盖头巾、坐花轿,拜天地等的仪式,改为西方的新娘披婚纱,新郎穿西装(或变通穿中山装、长袍马褂)。这种西式的文明结婚是不彻底的,如西式的婚礼要到教堂举行,接受牧师的证婚和洗礼等,中国人就无法采纳。

日本则不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全盘学习西方,包括婚礼在内,但它纳新不弃旧,兼收并蓄。西式的婚礼要在教堂举行,接受牧师的证婚和洗礼,继之以婚礼派对等。举行毕,新郎脱下西装,换上传统礼服,新娘解除婚纱,换穿传统的和服,所有的礼节,一概照传统方式进行。可以仿“一国两制”称作“一礼两制”,而且这两套婚礼的举行,还以老式的为隆重。日本纳新不弃旧,当然不限于婚礼,其他方面都如此,不比中国,总是新旧势不两立,以致破坏了很多不该破坏的优良传统,这里不好展开论述了。

中国的新老婚礼是势不两立的,要末采用新式婚礼,要末采用老式婚礼,没有折衷的余地,由当事人自行选择。开始时新式婚礼属少数,后来逐渐取代了老式婚礼,但在偏僻的农村里,老式婚礼至今还有保留。

我的大哥是1920 年代的师范毕业生,他在儿童时代读的还是私塾,他正好处于“五四”潮流的冲击下,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所以他到结婚时选择新式婚礼,穿长袍,戴礼帽,新娘全身披婚纱服,拍了结婚照。那时选择新式婚礼是有点惊世骇俗的味道,因为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还很顽强,所以大哥结婚以后,两口子上街,还是大哥走在前,大嫂跟在后,两人不敢并肩行走,更谈不上手挽手走路了。那时就是上海人也看不惯西洋人男女手挽手走路,称之为“吊膀子”,是一种蔑称。

到我二哥结婚时,可能是父母亲的思想不通,二哥的婚礼又恢复了老式婚礼,包括令人印象深刻的“坐筵”仪式在内。

所谓“坐筵”,是民间传统婚礼中的核心部分,民间传统婚礼的内容十分繁琐细碎,用“繁文缛礼”形容最好不过。要说明坐筵,不得不全面扼要交代一下。

在传统社会里,男女互不认识,更缺乏交际的机会,所以婚姻的过程全由职业的中间人~媒婆介绍操作。先是媒婆把女方的生辰八字,送给男方,男方请算命先生算命,看看女对男是否相克,若是相克,便作罢。若没有相克,称为“好合”,成语“百年好合”本此。再写上男方的生辰八字,由媒婆来往于双方之间,商谈聘金和妆奁的多少等,议好了聘金,男方便向女方送相应的礼品,进行所谓“小定”(古称纳彩)。小定之后,双方商议“大定”的日期,大定的日期由男方择定“吉日”,经女方同意了,这婚姻便算是落实了。大定的礼品远较小定为丰富,女方收到大定礼物以后,将其中一部分分送亲戚友好,叫送“嫁饼”(因其中含甜食糖饼)。收到嫁饼的亲友,在女方出嫁时要参加“送嫁”。

完婚的前夕,男方要请人布置洞房,到吉日那天,女方家里在中午先摆送嫁酒,宴请女眷和送嫁人。男方一行人到女家迎亲,花轿停在女方大堂前,这时鼓乐齐呜(雇用专业的“吹班”,演奏鼓乐),爆竹喧天,新娘虽已妆扮完毕,要一再拖延时间,不肯上轿,直到日暮还要母女“哭嫁”,然后上轿。哭嫁不是形式的做作,母亲辛苦十多年,好不容易把女儿养大,一旦要和女儿从此分别,不再在一起生活,这种感情上的难舍难分,不说母女伤心恸哭。就是旁人也会心酸。

男方取亲要摆“三筵酒”,迎亲前一日晚上,摆的是“定场酒”(又称熏轿酒),宴请亲友。新娘过门的晚上,要摆“坐筵酒”,次日,摆“出堂酒”。坐筵酒和出堂酒都要“定位”,定位时都要有舞蹈及音乐相伴。

第一天新娘坐花桥过门,由两位伴姑(即现在的伴娘)作陪,新娘和伴姑有一系列的舞蹈动作,配以“小古场”、“小开门”等乐曲,这些舞蹈动作都与日常生活的细节、规矩有关,新娘必须熟练应对。舞罢,摆开酒席,新娘坐首席,伴姑作陪,三亲六戚及宾客依次按号入座。

新娘过门后的次日,中餐开宴前,摆出堂酒,行出堂定位。新娘要卸去珠冠、蟒袍、盖头巾等新妆,改穿罗衫、长裙等,表示以主人身份出间给姑君(婆婆)及宾朋坐。赞礼司宣唱婚礼程序,婆婆行交家礼,把钥匙交给媳妇,仪式很是隆重。这个过程中,定位舞的内容与伴姑跳的相同。为了博得好评,新娘出嫁前必须认真学习这些舞蹈动作,因为宾客往往把新娘的动作同伴姑作比较,以免相形见绌。新娘的优良舞姿带来满堂掌声,是整个定位的高潮。舞毕,开筵。这时的新娘改坐下位席,向宾客一一敬酒。

温州这种古老的婚礼,据说来自宋朝朱熹所写《家礼》中的“婚礼”,内容包括议婚、纳采、亲迎、妇见舅姑、庙见和婿见妇之父母等七项。朱熹的“婚礼”后来由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下令:“凡嫁娶,依家礼办。”于是得到推广并流传下来。开始时只限于官宦之家,以后慢慢向民间推行开来。

回到我二哥结婚时实行的坐筵,那时我还年少,约才十岁左右,详情记不起来。想不到竟偶然从《随园诗话》里看到清初的袁枚曾在温州参观坐筵,并把经过记载下来:“温州风俗,新婚有坐筵之礼,余久闻其说。壬寅四月,到永嘉(注,即今温州市),次日,有王氏取妇,余往观。亲妇面南坐,旁设四席,珠翠照耀,分已嫁、未嫁东西班,重门洞开,虽素不识面者,听入乎视,了无嫌猜。心羡其美,则直前劝酒,女亦答礼,饮毕,回敬来客。其时,向西坐第三位者,貌最佳,余不能饮,不敢前,霞裳欣然揖而酬焉,女起立,侠拜饮毕,勘酒回敬,霞裳一时忘却,将酒自饮,嫔相呼曰,此敬客酒也,女大惭,嫣然而笑。即手授霞裳,霞裳得沾美人余沥,以为荣。大抵所延皆乡城粲者,不美不请,请亦不肯来也。太守郑公以为非礼,将欲禁之,余曰:礼从宜。事从俗,此亦亡乎礼者之礼也。乃赋《竹枝词》六章,有句云:不是月宫无思限,嫦娥原许万人看。太守笑1曰:且留此陋习,作先生诗料可也。”

袁枚所记的坐筵情况,与我的记忆相当符合,却与上述的三筵酒较有出入,譬如舞蹈就没有了,大概到清初已有所简化。但上述的三筵还流行于温州瓯江北岸的永嘉县深山楠溪村,这一带山区因交通不便,还保留较多的原初坐筵内容,但是像定位舞等也已没有了,1980 年代时,楠溪的岩头村还有个别老妪能跳定位舞,由浙江省文化厅派人进行录像,得到了保存。

1943 年是抗战的第六年,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艰苦,正值我大学毕业,准备结婚时,老式的坐筵在城区已经完全消失了,西式婚礼也谈不上,抗战期间,一切从简,我们只是到照相馆拍一张婚纱照,家里摆酒,宴请亲友而已。

从1950年起的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一切都要与封建主义及资本主义的方式决裂,婚礼自然不例外。既不能回到老式的婚礼,又不能实行西式的婚纱照这一套。1956 年我参加了一次由学校出面举办的集体婚礼,新郎新娘是四对助教,双方的父母亲及亲友,都不来出席,由校党委书记主持婚礼,贺客都是同事,坐满一个大教室,面前摆放一些糖果饼干,党委书记致祝贺辞后,新郎代表致答辞,大家鼓掌,要求新郎新娘唱歌,一边吃糖果,一边有说有笑,算是举例行了一次革命化的婚礼了。

接下来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后,物质供应尤其是副食品很紧张,样样东西要凭票供应,结婚自然更要从简。到1976年我儿子结婚时,没有条件宴请亲朋好友,只能是很少数几位在杭州的亲友,酒宴也摆不成,是请一位会烧菜的亲戚主厨,烧了几样可口的菜,算是很不错了。

1980 年代实行改革开放的二十余年来,人民生活的水平大大提高了,物质供应丰富了,反映到婚礼上,很快起了变化。首先是恢复婚纱照和西式的婚礼,旧式的新娘坐花轿,改为用漂亮的小汽车,新郎新娘的座车后面,还有一系列的亲友、伴郎、伴娘等的车子,车队披红带彩,浩浩荡荡,在街上缓缓驶过,十分注目。婚礼和婚宴放在宾馆里举行。为了扩大结婚的信息传播,分发喜糖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喜糖一分,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同事同学都知道了,也都恭喜祝贺了。

特别值得一记的是拍婚纱照,婚纱照是结婚中的一件最重要的大事,因为只有婚纱照可以把结婚的美好印象凝固、保存下来,成为永久纪念。早年的婚纱照是到照相馆里拍摄,婚纱不必自备,照相馆里有出租。慢慢地拍婚纱照走出了照相馆,到公园、风景区里选择取景,在有树木花草和山水的真实背景下,显得自然融洽。加上一对新人在摄影师的启发和自我创作下,摆出各种不同的心心相印,此情脉脉的姿态,一一摄入镜头,积成结婚的纪念专册,更为丰富多彩。随着条件不断改善,在拍摄婚纱照的同时,还可以用摄像机进行结婚全过程的动态纪录,制作成VCD光碟,留下了动态的结婚纪念,以后任何时候,都可以拿出来放映,让青春的光阴常驻,青春的容颜常在。

并非准确、完整,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一.通假字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④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⑧肉袒伏斧质。“质”通“锧”,铁砧。

二、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

①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内亲外戚)

⑤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⑧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⑨左右欲刃(左右,左右的侍从)

⑩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鄙贱,目光短浅)

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战国末,强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赵国实力比秦稍弱。本篇为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布衣之交、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怒发冲冠、白璧微瑕等成语均出自本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miào)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èi)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fǒu)?”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nì)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迳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mù)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huò)。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miǎn)池。赵王畏秦,欲毋(wú)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fǒu,下文中“缻”通“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阏与下。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②,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教。”许历曰:“请就鈇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踞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④。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④,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⒀,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以寿春。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⒅,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打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赞礼号租wife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2145784@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