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派租号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具体情况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历史背景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地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这自然要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仅至正元年( 1341),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以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至正十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第二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其后十余年,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 脱脱传》),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军察罕帖木儿部与农民军战,“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元史 察罕帖木儿传》),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史 顺帝本纪》), 后来元军正规军精兵使尽,无力把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一些地主武装,为了维护本身利益也配合元军与农民作战,山西的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父子,陕西的李思齐,也出兵豫、陕、鲁和两淮,终于把红巾军镇压下去。在这些战斗中 ,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顺帝本纪》),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明在祖实录》卷五)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也载:“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已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 派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十六年的兵乱才算结束。
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也接连不断。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雨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元史.五行志》)”造成“漂没民庐、死者众”(《元史.顺帝本纪》,“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志》),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至正元年,汴梁、钧州大水...二年四月,睢州仪封县大水害稼。六月癸丑夜,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二关,流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龙山水通流入大清河, 漂没上下居民千余家,溺死者无算。三年二月,巩昌宁远、伏羌、成纪三县,山崩水涌,溺死者无算。 五月黄河决白茅口。七月,汴梁中牟、扶沟、尉氏、洧川四县,郑州荥阳汜水、河阴三县大水。四年五月,霸州大水。六月,河南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数百家。济宁路兖州、 汴梁、鄢陵、通许、陈留、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七月,滦河水溢出平地丈余,永平路禾稼庐舍漂没甚众。东平路东阿、阳谷、汶上、平阴四县,衙州西安县大水……五年七月,河决济阴,漂官民亭舍殆尽。十月,黄河泛滥。七年五月黄州大水……八年正月辛亥,河决,陷济宁路。六月已丑,中兴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平地深丈有五尺余,漂没六十余里,死者一千五百人。是月,胶州大水。七月,高密县大水。九年七月中兴路公安、石首、潜江、监利等县及沔阳府大水。夏秋,蕲州大水伤稼……
十二年六月,中耠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漂民居千余家,溺死七百人。七月,衙州西安县大水。十三年夏,蓟州丰润、玉田、遵化、平谷四县大水…… 十四年六月,河南府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没居民,溺死三百余人。秋,蓟州大水…… 十六年,河决郑州河阴县,官署民居尽废,遂成中流。……十七年六月,暑雨,漳河溢,广平郡邑皆水。秋,蓟州县皆大水。十八年秋,京师及蓟州皆大水。十九年九月、济州任城县河决。二十年七月,通州大水。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泽县大水。二十三年,孟州济源、温县大水。七月,河决东平、寿张县,圮城墙,漂屋庐,人溺死甚众。二十四年三月,益都县井水溢而黄。怀庆路孟州、河内、武陟县水。七月,益都路霆光县、胶州高密县水。二十五年秋,蓟州大水。东平须城、东阿、平阴三县疔决小流口,达于清河,坏民居,伤禾稼。二十六年二月,河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六月,河南府大霖雨,*水溢,深四太许。漂东关居民数百家 秋七月蓟州四县、卫辉、汴梁、钧州大水害稼。八月,棣州大清河决,滨棣二州之界,民居漂流无遗。济宁路肥城县西黄水汛溢,漂没田禾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县境七十余里亦如之"。(《元史.五行志》)在《元史》中这类记载比比皆是。特别是河南地区几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中书省户部曾上言:"连年水旱,田禾不收。”(《元史.顺帝本纪》)当时的一位治河大臣也说中原地区“连年饥馑,民不聊生。”(《元史纪事本末》卷二)
元末中原地区不但水患严重,大蝗灾也频频而至,从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灾计有十八九次。(《元史.五行志》)元时的大名路,至正十二年六月“开、滑、浚三州元城十一县,水旱虫蝗,饥民七十一万六千九百八十口”。(《元史.顺帝本纪》)中原地区从元统三年到至元末年,大饥荒就达十五次(《元史.五行志》),至正十七年河南大饥。十八年“京师大饥,彰德亦如之”。至正十九年冀、鲁、豫大饥,通州民间五杀其子而食之。保定路孽生盈道,军士掠孱弱以食。山东、河南之孟津、新安、渑池出现“民食蝗,人相食”的惨状。同时, 危害极大的瘟疫又多次流行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以及南方诸省。(《元史.五行志》)
以上种种,兵乱水旱蝗变疫相辅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元政府只好把一些路降为州,如“降徐州路为武安州”。(《元史.顺帝本纪》)就是到了明朝,由于人粮剧减也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名城开封由上府降为了下府(《明太祖实录》卷九十六、一百九十三)。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一百六十四)到了洪武十七年全国各地仍把不足3000户的30余州降为县。(《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四)
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八),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多是无人之地”(顾炎武《日知录》卷十),累年租税不入,”(《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明太祖实录》卷五十),户部郎中刘九皋(《明史.食贷志》), 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明太祖实录》),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历史50余年的移民高潮就开始了。
}
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为此仍又有永乐迁民之举。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诛奸为名,从北京进取南京,所过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与政府军反复拉锯作战,进行了四年的战争,这就是中原地区盛传的所谓“燕王扫碑”。当时一部分地区的老百姓也自行组织武装,拒抗燕王军队,这反映了人民要求安居乐业,恢复生产的愿望。
根据《明史》记载,燕军在战争中,抢掠屠杀甚为严重,如“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明史.恭闵帝本纪》)在真定“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仗,燕王“乘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明史.成祖本纪》)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自动帮助政府军抗击燕军朱棣胜利后,对忠于建文帝的军队和百姓杀无遣漏,河北、山东等一些族谱中记载,燕兵所至,村城成墟,当燕王打到冀、豫交界处时,遭到地方武装“十八村联谊会”的把抵抗,燕王无标转路攻取南京,后燕王把一带人杀的只留狐、刘两家,山东临清县寨村光绪四十年写的《李氏族谱》记载,盖燕王靖难兵起,在建文时南北构兵,南兵大军追袭,则南兵自南而北,北兵胜大军犯阙则自北而南,想尔时,或杀,或刮,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
因此,靖难之役“,加剧了中原地区荒凉局势,民非杀即逃,这也是永乐移民的又一原因。
当元末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连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这虽然是封建文人溢美之词,但也说明晋垌带比较安定,再加邻省难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是稠密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一千多人,河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却达四百零三万零四百五十口,等于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 移民的事实考证
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18次:
1、一三七三年。“(洪武)六年,徒山西真定民屯凤阳。”
2、一三七六年。“(洪武)九年十一月,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业者于凤阳屯田,遣赍人冬衣给之。”(洪武)九年十一月,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
3、一三八零年。“(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悉还为民。”
4、一三八八年。“(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徒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住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闲旷之地。”
“(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家具,复三年。”
5、一三八九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十七十二顷。”
6、一三八九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张丛整等一百一十六广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命赏从整等钞锭,送后都督佥事徐礼分田给之。”
7、一三九二年。“(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傅友德帅开国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为军,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计平阳选民丁九卫,太原、辽、沁、汾,选民丁七卫。……每卫五千六百人。”
8、一三九二年。“(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迁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徒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
9、一三九五年。“(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10、一四零二年。“(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赐之钞,复五年。”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户部遣官核实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
11、一四零三年。“(永乐)元年八月,定罪囚于北京为民种田例。其余有罪俱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州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
12、一四零四年。“(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
“(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13、一四零五年。“(永乐)三年九月,徒山西民万户实北平。”
“(永乐)三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14、一四零六年。“(永乐)四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郡县吏李懋等二百十四人言愿为民北京。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
15、一四零七年,“(永乐)五年五月,命户部从山西之平阳、泽、潞、山东之登、莱等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道里费一百锭,口粮五斗;”
16、一四一四年。“(永乐)十二年三月,上以其(隆庆)当要冲,而土宜稼樯,改为隆庆州……而以有罪当迁谪者实之。”
“本州原编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红门,黄报,白庙,版桥,富裕,红寺六屯,谓之前十里,谪发为事官吏充之。榆林、双营、西桑园、泥河、岔道、新庄、东园、宝林、早民九屯,连关厢谓之后十里,迁发山西等处流民充之,每户拔田五十亩,任种办纳粮差。”
17、一四一六年。“(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赐复三年。”
“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徒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二千三 百余户于保安州,免赋役三年。”
18、一四一七年。“(永乐)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山等诣阙上言‘乞分丁于北京、广平、清河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拔田耕种,依例输税,庶不失所,’从之。仍免田租一年。”
移民的地理分布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另外,海外移民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个国家。
移民在中国的地理分布
河南 山东 河北 天津 北京 江苏 内蒙古 湖北 甘肃 广西 青海 海南 西藏 新疆 吉林 辽宁 黑龙江 山西 宁夏
移民传说
〖“一家庄”的来历〗
河北省定县沙河古道上有一个万户人家的大村庄,然而人们现在仍称为“一家庄”。其缘由还得从明朝迁民谈起。
传说远在五百年前,有一对青年夫妇,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逃荒到此落户。临走之前,这对夫妇请算命先生卜了一卦,算命先生说:“天皇皇,地皇皇,平安无事上东方。”(河北、山东一带)当问到在何处落脚时,算命先生又说:“你们一见到鱼上树、牛上房,安家落户保无恙。”算命先生之说,当然不足为信,他们可能看到一些难民大都逃往河南、河北一带,为迎合难民心理才这么说的。至于“平安”之说更是无稽之谈了。饿死冻死的难民在路上何止千千万万。
不管怎样,这一对青年夫妇带着两个孩子总算侥幸活上来了。来到河北定县沙河一带,此时正好赶上沙河发大水,河水泛滥,沿岸的村庄被洪水冲毁,庄稼淹没,当地人早就投亲靠友搬迁了。这一对青年夫妇被洪水阻于沙河南岸,乞讨度日。洪水下去之后,房屋被洪水淤泥漫的只剩下房顶,大树也只留有树梢。田园变成了沙丘,无主沙滩成了淤泥地,到处是茂密的杂草,只见牧童牵着牛羊来这里放牧,牛跑到屋顶上吃草,就想起逃荒之前算命先生说的话来,心想,“这不是牛上了房吗?”这对年青夫妇拔草的时候又发现一些死猫烂狗晒干的死小鱼一起挂在树梢上。这一对青年夫妇高兴的说:“这不是鱼上树了吗?”从此以后就在此地住下来,但他们一无房二无地,三无生产工具,还是以乞讨度日。除逃饭之外,为了过冬御寒还到荒地割些野草,打些柴禾,在割草拾柴过程中,看到被淤泥漫过的无主地里有无数横七竖八的裂缝,两口商量道,这样下去也不是长远之计,现在到了种麦季节,我们既没犁耙也没牲口,就在这泥缝里撒上些麦种不行吗?商量好后,就到附近村庄地主家借贷,租了些麦种,两口见缝就撒麦种。第二年麦子长的又好又壮,获得了迁居后第一个好收成。麦子收割后除了还清借贷之外,夫妻俩节食俭用,精打细算,还购置了些农活逐渐富裕起来。沙河也向北移了。他们也就在这沙河古道上盖起了房屋定居下来。
过了些年,除了洪洞来的两个男孩外,又生了六个男孩子。带来的大孩名叫大河,老二叫小河,到此地生下的三孩叫大水,四孩叫小船,五孩、六孩、七孩、八孩按年龄大小顺序就取名五儿、六儿、七儿、八儿。人们给八个孩子编了个顺口溜:”大河、小河、大水、小船、五儿、六儿、七儿、八儿“后来生活越来越富裕,八个孩子都结了婚,而且有了孙子、重孙。据说这一家发展到八十一口才分家,后来人口越来越多,村子越来越大,但是“一家庄”的称呼仍然没变。
〖安阳市“洪洞移民的”传说〗
民国二十二年(1993年)《续安阳县志》载:“按 民籍,洪武初,自山西洪洞县迁来者颇多。”境内大部土著居民世代相传:祖居山西,洪武年间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据传说元末统治者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中原一带群雄割据,战乱频繁,加之黄河决口,连年灾荒,造成“生民百遗一,千里无鸡鸣”的惨景。朱元璋创建明朝后,曾数次从山西一带向中原地区移民,恢复农业生产。由于洪洞县位于晋南,靠近中原,便于迁徙,故多次组织当地“有丁无田”或“丁多田少”的农户迁籍。传说,当时负责选民的后军都督佥事李恪,采用多种方法,诱迁不愿意开故土的农民。有次扬言:凡自愿迁籍的农民可到广济寺内办理手续,凡不愿迁籍者可到寺左侧的大槐树下等候裁定。此言一经传开,应迁农户多数挤至大槐树下。结果,凡到树下的农户,全部被迁徙。据说,当时大槐树上有个鸦巢,被迁农民望着鸦巢,触景生情,纷纷说:老鸦尚有个窝,咱到上才有安居之日啊!由此,广济寺侧的大槐树,便成了先人忍别故里的标志。 洪洞迁民的传说,已历600余年。县西水治镇一带群众,传留下来的一些姓氏、族谱,也多把大槐树下迁来的先祖为其始祖,另传,迁民时,被迁农民多把自己初生子女的双脚小趾咬裂,以示纪念。因而,至今境内多数居民的两脚小趾甲盖仍是两瓣。
http://tieba.baidu.com/f?kz=70152020
明朝为什么会出现大迁徙呢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地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这自然要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仅至正元年( 1341),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以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至正十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第二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其后十余年,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脱脱传》),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军察罕帖木儿部与农民军战,“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元史察罕帖木儿传》),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史顺帝本纪》),后来元军正规军精兵使尽,无力把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一些地主武装,为了维护本身利益也配合元军与农民作战,山西的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父子,陕西的李思齐,也出兵豫、陕、鲁和两淮,终于把红巾军镇压下去。在这些战斗中,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顺帝本纪》),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明在祖实录》卷五)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也载:“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已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十六年的兵乱才算结束。
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也接连不断。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雨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元史.五行志》)”造成“漂没民庐、死者众”(《元史.顺帝本纪》,“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志》),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至正元年,汴梁、钧州大水...二年四月,睢州仪封县大水害稼。六月癸丑夜,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二关,流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龙山水通流入大清河,漂没上下居民千余家,溺死者无算。三年二月,巩昌宁远、伏羌、成纪三县,山崩水涌,溺死者无算。五月黄河决白茅口。七月,汴梁中牟、扶沟、尉氏、洧川四县,郑州荥阳汜水、河阴三县大水。四年五月,霸州大水。六月,河南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数百家。济宁路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留、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七月,滦河水溢出平地丈余,永平路禾稼庐舍漂没甚众。东平路东阿、阳谷、汶上、平阴四县,衙州西安县大水……五年七月,河决济阴,漂官民亭舍殆尽。十月,黄河泛滥。七年五月黄州大水……八年正月辛亥,河决,陷济宁路。六月已丑,中兴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平地深丈有五尺余,漂没六十余里,死者一千五百人。是月,胶州大水。七月,高密县大水。九年七月中兴路公安、石首、潜江、监利等县及沔阳府大水。夏秋,蕲州大水伤稼……
十二年六月,中耠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漂民居千余家,溺死七百人。七月,衙州西安县大水。十三年夏,蓟州丰润、玉田、遵化、平谷四县大水……十四年六月,河南府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没居民,溺死三百余人。秋,蓟州大水……十六年,河决郑州河阴县,官署民居尽废,遂成中流。……十七年六月,暑雨,漳河溢,广平郡邑皆水。秋,蓟州县皆大水。十八年秋,京师及蓟州皆大水。十九年九月、济州任城县河决。二十年七月,通州大水。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泽县大水。二十三年,孟州济源、温县大水。七月,河决东平、寿张县,圮城墙,漂屋庐,人溺死甚众。二十四年三月,益都县井水溢而黄。怀庆路孟州、河内、武陟县水。七月,益都路霆光县、胶州高密县水。二十五年秋,蓟州大水。东平须城、东阿、平阴三县疔决小流口,达于清河,坏民居,伤禾稼。二十六年二月,河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六月,河南府大霖雨,*水溢,深四太许。漂东关居民数百家秋七月蓟州四县、卫辉、汴梁、钧州大水害稼。八月,棣州大清河决,滨棣二州之界,民居漂流无遗。济宁路肥城县西黄水汛溢,漂没田禾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县境七十余里亦如之"。(《元史.五行志》)在《元史》中这类记载比比皆是。特别是河南地区几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中书省户部曾上言:"连年水旱,田禾不收。”(《元史.顺帝本纪》)当时的一位治河大臣也说中原地区“连年饥馑,民不聊生。”(《元史纪事本末》卷二)
元末中原地区不但水患严重,大蝗灾也频频而至,从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灾计有十八九次。(《元史.五行志》)元时的大名路,至正十二年六月“开、滑、浚三州元城十一县,水旱虫蝗,饥民七十一万六千九百八十口”。(《元史.顺帝本纪》)中原地区从元统三年到至元末年,大饥荒就达十五次(《元史.五行志》),至正十七年河南大饥。十八年“京师大饥,彰德亦如之”。至正十九年冀、鲁、豫大饥,通州民间五杀其子而食之。保定路孽生盈道,军士掠孱弱以食。山东、河南之孟津、新安、渑池出现“民食蝗,人相食”的惨状。同时,危害极大的瘟疫又多次流行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以及南方诸省。(《元史.五行志》)
以上种种,兵乱水旱蝗变疫相辅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元政府只好把一些路降为州,如“降徐州路为武安州”。(《元史.顺帝本纪》)就是到了明朝,由于人粮剧减也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名城开封由上府降为了下府(《明太祖实录》卷九十六、一百九十三)。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一百六十四)到了洪武十七年全国各地仍把不足3000户的30余州降为县。(《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四)
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八),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多是无人之地”(顾炎武《日知录》卷十),累年租税不入,”(《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明太祖实录》卷五十),户部郎中刘九皋(《明史.食贷志》),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明太祖实录》),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历史50余年的移民高潮就开始了。} 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为此仍又有永乐迁民之举。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诛奸为名,从北京进取南京,所过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与政府军反复拉锯作战,进行了四年的战争,这就是中原地区盛传的所谓“燕王扫碑”。当时一部分地区的老百姓也自行组织武装,拒抗燕王军队,这反映了人民要求安居乐业,恢复生产的愿望。
根据《明史》记载,燕军在战争中,抢掠屠杀甚为严重,如“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明史.恭闵帝本纪》)在真定“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仗,燕王“乘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明史.成祖本纪》)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自动帮助政府军抗击燕军朱棣胜利后,对忠于建文帝的军队和百姓杀无遣漏,河北、山东等一些族谱中记载,燕兵所至,村城成墟,当燕王打到冀、豫交界处时,遭到地方武装“十八村联谊会”的把抵抗,燕王无标转路攻取南京,后燕王把一带人杀的只留狐、刘两家,山东临清县寨村光绪四十年写的《李氏族谱》记载,盖燕王靖难兵起,在建文时南北构兵,南兵大军追袭,则南兵自南而北,北兵胜大军犯阙则自北而南,想尔时,或杀,或刮,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
因此,靖难之役“,加剧了中原地区荒凉局势,民非杀即逃,这也是永乐移民的又一原因。
当元末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连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这虽然是封建文人溢美之词,但也说明晋垌带比较安定,再加邻省难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是稠密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一千多人,河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却达四百零三万零四百五十口,等于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
山西的人口和中原的人口相比,极不平衡。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口为189.1万人,河北人口为189.3万人,而山西人口却多达403.04万人,比河南、河北人口的总和还多25万。再从人口密度来看,同样是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山西平均每平方公里27.52人,而河南每平方公里12;85人,河南的人口密度不足山西的一半。这样,山西“地狭人稠生计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连朱元璋也认识到“山西民众而地狭”。这时朝中的要臣一再提出应从山西移民到中原,如洪武三年(1370年),郑州知州苏琦提出“时宜三事”,其中一事就是移民中原,洪武十五年(1382年),晋府致仕长史桂彦良上《太平治要》20条。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户部侍郎刘九皋又奏请迁移山西之民以实中原,终于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于是拉开了—场轰轰烈烈移民活动的序幕。
明代初期山西的移民,说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走的,实际上远远不止如此。根据《明史》记载,“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丁多田少”,以“分其丁口”的办法进行移民。这个范围是相当大的,包括现在的晋中、晋南、吕梁和晋东南等地区。按照明初山西的行政区划,所谓太原指太原府,辖6个州20个县;平阳即平阳府,辖6个州29个县;泽是泽州,为省直隶州,辖4个县;辽是辽州,省直隶州,辖2县;沁指沁州,省直隶州,辖2县;潞是潞州,省直隶州,辖6县;汾指汾州,省直隶州,辖3县。这样,明初山西移民就涉及到2府、17州、66个县。在当时关山重重、道路阻塞的自然条件下,这么多地方的移民全要集中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有没有必要?是不是可能?恐怕是没必要也不可能的。但是,由于洪洞大槐树下是当时最大的移民“点行地”,在后来的历史上影响特别大,移民后裔们自然也就乐于认同这样一个出发地了。
关于移民的次数,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经学者们的反复考证,洪武、永乐两朝共有17次。简单的情况是:
洪武六年(1373年),从山西及河北正定府移民至安徽凤阳垦荒。
洪武九年(1376年)十一月,再从山西及正定府移民至凤阳垦荒。因为是冬天,政府发给移民过冬的棉衣。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从山西招募2.4万户百姓从军,后又都复员为老百姓,就地安置垦荒种地。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又从山西的泽州、潞州,挑选“田少丁多”或无田之家,迁往彰德、正定、临清、归德、太康等地垦种。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九月,山西沁州百姓张从整等116户自愿外迁屯田,户部给予奖励,让他们回沁州招募居民。
同年同月,后军都督朱荣向朝廷报告:由山西迁居到大名、广平、东昌三府的百姓,一共分给他们2.6万顷土地。
同年十一月,命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等迁移山西百姓,到彰德、卫辉、归德、临清、东昌等地栽桑种枣,垦荒种地。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冯胜、傅友德与常升等到山西招募百姓从军,共设16个卫所。大约是平阳府选了9卫,太原、辽、沁、汾选了7卫,每卫5600人,共有9万余人。
同年十二月,朝廷命后军都督佥事李恪、徐礼去山西招募移民共598户,分别迁至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地。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2.66万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建文四年(1402年),户部核实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迁至北平各府、州、县。
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从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移民1万户,充实北京。
永乐三年(1405年)九月,再次从以上地区移民1万户,充实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县吏李懋等214户人愿到北京为民,户部给他们发了安家费。
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朝廷命户部从山西的平阳、泽、潞及山东的登、莱等州,招募了5000户到北京的上林苑监,牧养栽种。
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向朝廷申请到北京、广平、清河、正定、冀州、南宫等府州县为民,开荒种地,依律交税,得到政府的奖励和资助。
综上所述,明初从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半个世纪中,从山西向外地移民17次,每次数百户,甚至上万户,前后人数达到100万以上。回顾我国历史上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汉代仅限于屯垦戍边,并没有形成全国规模;三国割据一方,各自分散屯田;唐代移民屯垦兴盛,但安史之乱以后废弛;宋代重文轻武,屯田时盛时衰;元代全国兴屯,但很快天下大乱。所以说,明初山西移民,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官方移民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
那时候还创造了一个词叫“解手”,一直流传到现在仍然使用,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百姓们被迫登记以后,为了防止他们途中逃亡,官兵们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串连起来。那时候,迁徙路上,到处是一串串的移民,他们一步三回头,天愁地也愁。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人们免不了要大小便,但一根绳子拴几个甚至几十个人,大小便非常不方便。于是只好向押解官兵报告说:“老爷,请解手,我要大小便。”这样子日复一日,人复一人,次数多了,日渐简化,只要说上一声:“老爷,我要解手。”
明初有个袁公正,字成甫,曾随朱元璋打天下,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官拜镇威将军。明朝统一后,首要的大计,是移民垦荒。袁公正又自动报名,举家从洪洞迁至山东曹县黄岗集落户。当时彳艮受朱元璋欣赏,亲赐一块“袁氏题名玉碑”,还给他提升了三级头衔。袁公正在曹州以北约20公里处的关王庙北土岗上安下家来,取名“袁家固堆”,并题词曰:“洪洞分枝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
陕西省的山西移民比较多,大概是与山西一河之隔距离近的缘故。据征集的谱谍看,武功县的戴氏、麟游县的赵氏、邢氏、扶风县的刘氏、彬县的陈氏、固源县的郑氏、米脂县的杨氏、并氏、眉县的刘氏,其先祖都是明初从洪洞迁去的。
综前所述,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当初直接迁入地是豫、鲁、冀、京、皖、苏、鄂、陕、甘、宁、晋等省市。然而数百年间,峰回路转,这些地方的移民后裔,又辗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东北、港台等地。特别是近几十年里,迁移的浪潮此起彼伏。例如解放前的“走西口”、“下关东”、“下南洋”,建国后的城市知青“支边”、“上山下乡”,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留学、探亲、定居,更使洪洞移民后裔的足迹,踏遍了神州大地、天涯海角。
求20篇数学小故事。
数
王
速算
十八世纪
德
诞
名伟
科
家高斯(Gauss, Carl Friedrich, 1777-1855)
代
杰
文
家
数
家
「数
王
」
称
高斯
近代数
奠基者
与 阿基米德丶牛顿丶尤拉并列
高斯
幼
已表现
超卓
数
才华
念
某
师要求
计算
算式: 1 + 2 + 3 + … + 100
於
说
条
简单
加
运算
高斯却能轻易
确答案5050写
究竟高斯用
甚麽
快速
计算
结
呢
原
发现
先
1与100相加
101;2与99相加
101;再
直加
共
50
101
算式
结
101 50 = 5050
高斯
巧妙
利用运算
规律迅速
解决
问题
明白
奥妙
处
事实
我
用公式
计算首n
整数
即1 + 2 + 3 + … + n
同
公式亦
三角形数通项
公式
巧量金字塔 ── 泰勒斯
泰勒斯(Thales
约公元前625 - 公元前574)
於
亚细亚西南海岸米利都
古希腊
数
家丶
文
家
哲
家
泰勒斯
精明
商
由於
预见橄榄油
丰收
藉着租借及
售制造橄榄油
设备
赚
少钱
使
足够
金钱作科
研究及旅行
用
泰勒斯喜欢四处旅行
相传
埃及游历
王命令祭师
量度金字塔(
王
坟墓)
高度
祭师
伤脑筋
帮助祭师
解决困难
於
泰勒斯利用
巧妙
量度金字塔
高度
泰勒斯
金字塔
旁边竖立
条木柱
木柱
影
度
木柱
度相等
要量度金字塔
影
度
便
金字塔
高
由
见泰勒斯
数
及科
才能
毕达哥拉斯
三角形数
谈
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 约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我
熟悉
「毕氏定理」
毕达哥拉斯
热衷
原
并
几何
毕达哥拉斯
古希腊数
家
认
每
数字都具
独特
性
善
恶
更认
10
完美
数字丶神妙莫测
10
首四
整数 1丶2丶3
4
三角形数
音乐
若拉紧
条
度
1 单位
弦
发
音调 do
弦
度改
四
整数
比:丶
所发
便
别
fa丶so
高
均
do等主要音调
毕达哥拉斯创立
派
名
毕达哥拉斯
派
派
组织十
严密
并且带
浓厚
宗教色彩
认
数
万物
根源
研究数
实际
应用
透
数
认识
揭露宇宙
永恒真理
惜
由於
派严守保密
原则
所
研究
都已失传
叙拉古
数
家──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 (Archimedes, 约公元前287 - 公元前212)
於希腊
叙拉古
父亲
位
文
家
阿基米德
受
良
教育
青
曾赴亚历山
习数
皇冠
体积
叙拉古
亥厄洛
王叫金匠制造
顶纯金
皇冠
却怀疑金匠隐匿
其
些金
金匠矢口否认
且证实皇冠
重量与
王所给金
重量相等
王
束手
策
便请阿基米德帮忙
阿基米德
思夜想着解决
知道即使
同质料
重量相同
其体积
所
皇冠
体积
鉴定皇冠
否由纯金所制
却苦
求
皇冠体积
阿基米德
浴盆洗澡
看
水
盘
徐徐流
悟
用排水
求
皇冠
体积
若
皇冠放入盛满水
盘
所排
水
体积
便
皇冠
体积
阿基米德
王解决
疑难
证明金匠
确
皇冠
掺入
白银
要弄坏我
图
「
要弄坏我
图」──
阿基米德
後
句
公元 212
罗马
攻入叙拉古
相传
阿基米德
研究数
名罗马兵闯进
阿基米德
家
并踩
几何图形
阿基米德并没
注意
谁
便喊叫说:「
要弄坏我
图」
结
名士兵杀死
测量
师──海伦
海伦 (Heron of Alexandria
约1世纪)
於埃及
古希腊数
家丶力
家丶机械
家
测量家
曾
罗马帝
着名
术研究城市亚历山
教授数
丶物理
等
海伦十
着重数
实际应用
着作《测
术》丶《几何》丶《体积求
》
略知
二
《测
术》更
古代
采用
数百
久
除
外
曾替欧几
(Euclid
约公元前330─公元前275)
《几何原本》作注释及补充
海伦
解决几何测量问题
闻名
给
平面图形
面积公式
立体
体积计算公式
例
:
三边形至
十二边形
面积计算
《测
术》
更给
着名
三角形
面积公式-海伦公式
外
海伦
理论应用於机械设计
并着
《机械
》丶《投石炮》丶《枪炮设计》等着作
同
亦
水钟丶测量仪丶起重机等
设计者
见
位
数
应用於
才
公鸡5元3
母鸡5元2
合
起卖10元5
赔
前些
巴依
爷
聪明非
没
手
白白损失
七
银环
疼
要死
贯坑害别
口气
能咽
呢
神气
现
现
集市
知谁今
要倒霉
卖鸡喽
公鸡5元3
母鸡5元2
快
买呀
顺着叫卖声
巴依
爷
鸡滩前
见
贼眼珠
转
计
嘿
少
公鸡
少
母鸡呀
各
30
卖鸡
爷颤颤微微
答
龄
"
忙
呢
比尔
"教授留意
说
位朋友
口气喝完剩
咖啡
站起
要走."准备带三
孩乘车游览
"比尔答道
教授笑
:"原
敢问三位佳丽芳龄几许
"比尔思考片刻说:"
龄乘
起
2450
龄
恰
您
龄
两倍"
教授摇
摇
说:"非
灵巧
龄仍
疑问
"比尔
补充道:"
我忘
提起
我
龄至少要比
岁数
岁
"
使
切都变
清楚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
德
数
家
1729
~1764
哥德巴赫与欧拉保持
达三十五
书信往
1742
6月7
给欧拉
信
哥德巴赫提
命题
写道:
"我
问题
:
随便取某
奇数
比
77
写
三
素数
:
77=53+17+7;
再任取
奇数
比
461
461=449+7+5
三
素数
461
写
257+199+5
仍
三
素数
我发现:任何
于7
奇数都
三
素数
古
数
趣题
七间房
每间都养着七
猫;
七
猫
论哪
都能捕
七
鼠;
七
鼠
每
都要吃掉七
麦穗;
每
麦穗都能剥
七合①麦粒
请问:房
、猫、
鼠、麦穗、麦粒
都加
起总共该
少数
答案:
总数
19607
房
7间
猫
7X7=49
鼠
7X7X7=343
麦穗
7X7X7X7=2401
麦粒
7X7X7X7X7=16807合
全部加起
阿基米德
墓碑
与
些英雄
纪念碑或墓碑相比
概
数
家
墓志铭
言简意赅.
墓碑
往往
刻着
图形或写着
数
些形
数
展现着
执著追求
闪光
业绩.
古希腊数
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
公元前287----公元前212)
墓碑
.
墓碑
刻着
圆柱
圆柱
内切着
球.
球
直径恰与圆柱
高相等.
称
等边圆柱
图形
表达
阿基米德
发现:
球
体积
表面积都等于
外接圆柱体积
表面积
三
二
.
证明并
困难
同
妨试
试.
蜂窝猜想
加拿
科
记者德富林
《环球邮报》
撰文称
经
何家劲出道经历,谁来贴??
家劲出道于香港亚视,1988年赴台湾发展,以其潇洒俊俏的外形,风度翩翩的气质、宜古宜今的扮相及可喜可悲的戏路,受到华视主管的重用及岛内观众的垂青,并在风靡宝岛之后又为亚视所厚爱,成为当前走红港台的又一英俊小生。
放弃所学 进入亚视
何家劲出生在香港,22岁进入亚视,先在演员训练班受训一年,后成为亚视旗下的基本艺员。从艺前,何家劲的理想是做一名足球运动员,因初中毕业时疼爱他的外婆过世,而使他改变想法,不惜远渡重洋,到英国学习广告设计。可待他学成返港后,认为演戏可以尝试到古今黑白各个道上的人物,是一项极富创意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于是放弃了所学的专业,一脚踏进了演义圈。
何家劲在亚视受训期间,曾得到其师长钟景辉(现为香港演艺学院院长)和张之珏的言传身教和大力提携,使他在磨戏苦学阶段就打下了比较扎实的表演基础,因此,成为亚视合约艺员后,有机会接连出演了《大将军》《再见狂牛》《丈夫小传》《三世人》《诸葛亮》《铁胆英雄》和《神相李布衣》等多部港剧,星途颇为顺遂。
但是,正象许多未经风雨的年轻人一样,“成功易致迷失方向”,何家劲也因此栽了个大跟斗,从而在竞争激烈的香港演艺界减弱了声势。
赴台发展 风靡宝岛
1988年,台湾华视筹拍描写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古装大戏《八千里路云和路》,为把这部戏拍得“壮怀激烈”,感人至深,制作人宗华专程赴港挑选演员。并经过反复的筛选,最后选定由身材高大 仪表堂堂的何家劲来扮演岳飞。由此开启了何家劲演艺事业的新航程。
《八千里路云和月》从酷暑拍到寒冬,前后经历了如指掌个月才拍竣。早在这部电视剧开拍的时候,由于媒介不断渲染,沸沸扬扬,致使台湾观众对何家劲的表演一直翘首以待。而何家劲的演技也确实不同凡响,因为电视剧一播出,他那极富魅力的眼神和英气凛然的外形,一下子就风靡了台湾影迷。“戏因人好,人因戏红”,随着《八千里路云和路》收视率的高居不下,何家劲几乎成为岛内家喻户晓的明星。与此同时,华视上下也都称赞宗华慧眼识珠。
由于何家劲在《八千里路云和月》中大放异彩,不但扎下了他在华视发展的根基,成为常驻台湾的“港仔”,而且在赴台湾发展的港星中,很少有人能象他那样年年都有接不完的电视剧,并都以八点档为主。
何家劲为华视演出的第二部大戏是唐威制作的时装剧《不了情》。这是一部描写日据时代台湾青年男女悲欢离和爱情故事的电视剧。何家劲在剧中扮演男主角高廷江,金素梅扮演女主角曾家玉,一个英俊痴情,一个温婉贤淑,二者情真意切,分分合合,令人颇堪回味。这是何家劲初次走可喜可悲的戏路,悲时让人潸然泪下,喜时让人忍俊不禁,成绩很是不俗,因而又为华视赢得了高收视率,他并被岛内影视媒介誉之为创下了一个演艺高峰。
何家劲为华视演出的第三部大戏是陈坤厚执导的《红尘有爱》。在这部描写乱世儿女情感的连续剧中,何家劲扮演一个既开朗又调皮,且带有十足江湖义气的热血青年何振飞,他原是戏班龙套,与刘瑞琪扮演的女主角有着缠绵难解的爱情,后因遭人陷害而沦入黑道,并以黑道掩护为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出生入死。何家劲充分利用其潇洒不羁 风采翩翩的气质,把何振飞刻画得入木三分,因此再次获得广泛的好评。
继《红尘有爱》之后,何家劲又为华视演出了《少年张三丰》。这点部由宗华制作的古装动作戏,主要描写武当派开派祖师张三丰从入少林寺到赴武当之前的曲折经历。按照剧本要求,青少年时代的张三丰英姿过人,具有侠义心肠,且得少林大师真传,身怀绝技。何家劲在扮演张三丰时除光彩照人外,还特别注重表现角色的侠情与柔情,因而给广大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红尘有爱》及《少年张三丰》取得的佳绩,进一步奠定了何家劲字华视发展的基础,此后他又接连演出了华视制作的《六壮士》之《林觉民》 《福星福将》 《天才保姆》《缘》《经典剧场--床边爱情故事》之《意外的爱》及《书剑恩仇录》等多部连续及单本电视剧。
《六壮士》之《林觉民》是四集民初戏。何家劲扮演革命先烈林觉民,魏秋华扮演林觉民,魏秋华扮演林觉民之妻陈意映。全剧重点在“与妻诀别书”。何家劲以洗练而富内涵的演技,把林觉民的允文允武、大义凛然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福星福将》是一部时装喜剧。由何家劲和唐娜搭挡演出。虽然喜感十足,收视率却不高。这次挫折不仅没有影响华视何家劲的倚重,反而让华视看到他的戏路很宽,足堪胜任任何角色。
由何家劲和蓝心湄搭档演出的《天才保姆》,与后来何家劲和刘雪华合作的《意外的爱》一样,都是反映现代都市市民众生活的喜剧,都有许多发噱的场面,只不过前者侧重于小市民,后者则着眼于有文化的公司职员,但不管哪一种,何家劲演来都得心应手,让人一新耳目。
《缘》是《不了情》的续集,仍由何家劲与金素梅携手演出。从这部戏中,观众可以看出,经过反复磨练,何家劲的演技更加娴熟,表现也更加突出。
《书剑恩仇录》改编自金庸的武侠小说,是华视在港台掀起又一波武侠剧风潮中的大制作。由鞠觉亮执导,何家劲扮演“红花会少舵主”--英姿焕发 武功盖世的陈家洛。为能在剧中表现出大侠风范,何家劲特别以李连杰在武侠电影《黄飞鸿》中的利落身手为蓝本,苦学舞刀弄剑的动作,并与武术指导共同探究创造出许多抢眼的过招动作,新颖、漂亮,令人目不暇接。
除此之外,何家劲在华视拍戏期间,还曾演出过港台合资的军教片《壮志豪情》及亚视制作的港剧《中华英雄》。尤其是他所扮演的“华英雄”,代表了正义与英勇。其潇洒的外形,利落的拳脚,曾令不少香港少女为之倾倒。
乖巧又敬业的何家劲曾经表示,他不喜欢重复的戏路,希望每一次承担的角色都能有较大变化,给大家以完全不同的感受。从香港到台湾后,他一直努力实践自己的愿望,不断拓宽戏路,并注重自己演技的求好与剧本的品质。因此,他的古装历史剧英气凛然,时装戏英俊痴情,民初戏风流倜傥,以不同的魅力,让观众如醉如痴。
个性随和 敬业乐群
何家劲赴台发展之前,因传言他恃宠而骄,与人很难相处,华视许多演职人员鉴于此次合作亦将重蹈覆辙。但实际上与何家劲处久了便不难发现,他是个很容易相处的人,不仅本性开朗活泼,乖巧随和,而且拍戏时全力投入,从不叫苦叫累。这是他在短短时间内能在台湾站稳脚跟,并逐步建立起知名度的重要原因。
作为演艺人员,特别是象何家劲这样接戏频繁的演艺人员,南北奔波,居无定所,早已是家常便饭。所以一直以来,何家劲都把自己视为“游牧族群”之一,并把因外景地不断变动而做“空中飞人”当成生活的“一大乐趣”,不论条件如何艰苦,他都能自得其乐,适应能力很强。1990年底,何家劲接演《少年张三丰》时,因香港的戏没拍完无法赶赴台北定装,后来只好由香港直飞内蒙外景地。虽然准备时间仓促,但他一到拍摄现场便全身心地投入角色的塑造。这部戏在大陆拍摄了四个半月,足迹遍及内蒙 河南 湖北 北京等地,可谓“打便大江南北,吃尽雨露风霜”,特别是内蒙的零下几十度,穿着单衣上戏,让这位南国的小生饱尝了北国寒冬的苦头。不过,尽管环境如此恶劣,可是只要他往摄像机前一站,变立刻虎虎生风,大展拳脚;即使不上戏,他一点也不浪费时间,不是找协助拍戏的大陆武行联络感情,切磋套招,就是自娱娱人,活跃剧组内的气氛。因此,他第一次赴大陆拍戏就交了不少朋友,增进了彼此的情谊。
在大陆如此,在台湾亦如此。何家劲有句经常挂在口边的“名言”:“演到哪里,躺到哪里,也就睡在哪里。”他对于住处并不讲究,有个睡觉的地方就行。而且不管在哪里拍戏,他都吃得下 睡得着 玩得好 入戏快。他虽然很有一些知名度,但却从不耍“大牌”。在台中拍《福星福将》时,他与饭店管理人员处得很熟,常帮助饭店到外边出租店选录像带播放给旅客欣赏。此外,由于常到台湾中南部地区拍戏,他也入境随俗的学了一些闽南话,有时与当地民众交谈时便派上用场,彼此相处十分融洽。
至于拍戏时肯下功夫 不怕吃苦受累,更是何家劲的一贯作风。1991年9月,他被亚视召回在《中华英雄》中扮演华英雄,为符合剧情需要,他不得不戴假发,可又觉得假发既不方便又不真实,于是他将头发留长,以真发上戏;待剧情发展到华英雄为应东瀛高手比武之约苦苦修炼至一夜白头时,每次拍戏都必须将头发染白,“惜发如命”的他虽然心痛头发被“折腾”,却仍本着一本敬业态度拍完该剧。不仅如此,为提高《中华英雄》的品质,何家劲还曾为之付出大量血汗。因为该剧的武术指导袁和平向来要求演员亲自上阵,一些高难度的武打场面,何家劲都不能免俗地亲自演出,即使被摔打得伤痕累累,他也豪无怨言。同样的事例也还出现在拍摄《书剑恩仇录》时,据何家劲称,这部戏他缔造了许多“最多”记录:汗流得最多,伤受得最多,被爆炸威吓的次数最多,另外还加上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大光头”。其中,就受伤而言,由于他扮演的是武功高强 身经恶战无敌手的陈家洛,因而只要一上场就免不了激烈的打斗,打得多自然伤得也多,累积下来几乎遍体鳞伤,右手还因两度受伤不得不吊上绷带。然而他对这一切不但甘之若饴,而且当另一个制作人准备拍摄大侠“展昭”的故事时,他还多次向对方建言“举凡收剑 出剑的架式,都要赋予不同的风格”,戏还没开拍,他已为自己的角色设计好了更高更难的动作。
在演艺圈注重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何家劲,不光是文武皆宜的演员,还是一位有相当水准的歌手。 1988年赴台发展之前,他曾在香港出过两张粤语唱片专辑,赴台后的第二年10月,他与宝丽金签约,一年后出版了他的第一张国语唱片《是寂寞吧!我想》。此外,在台拍戏余暇时他亦曾登台献歌,由于歌艺和台风都不差,因而每到一处都能受到热烈欢迎。
何家劲的小档案
生日: 12月29日
血型: B型
星座: 摩羯座
身高: 178CM
体重: 68KG
别称: 展护卫、展大侠(何大侠)、阿劲、劲哥
个性: 和蔼、亲切、绅士风度、还有点大男人
出生地: 香港
籍贯:广东恩平
家居: 香港九龙
家中排行: 三(一兄一姐)
国藉: 中国香港
学历: 大学(广告设计)
中学: 模范英文中学
小学: 牧爱
最喜欢的学科: 体育
最讨厌的学科: 数学
语言:粤语、国语、英语、听说东南亚各国的语言都会一点
宗教信仰: 佛教(万事随缘,强求无福)
最喜欢的颜色: 白色、黑色(和琳儿一样的哟!)
最喜欢的穿着: 轻松、休闲
最喜欢的食物: 肉食、零食
最喜欢的甜食: Teddy Bear Cookies
最喜欢的作家: 林清玄(能不断获得领悟)
最喜欢的歌曲:是寂寞吧!我想
最擅长的乐器: 吉它
最喜欢的运动: 所有让汗水挥洒自如的运动
曾经: 香港青少年足球队一员,屡获佳绩
现在: 香港明星足球队成员,以游泳保持身材,打保龄球发挥技艺
第一部电影: 《甜蜜十六岁》(1983年)
第一部电视剧: 《大将军》(和关之琳合作,1983年,香港亚视出品)
第一张个人专辑: 《AGAIN》(中文名:也许,粤语,1983年,香港宝艺唱片出品)
第一张国语专辑: 《是寂寞吧!我想》(1990年,台湾宝丽金唱片出品)
最感激的人: 外祖母
最难过的日子: 外祖母去世那一天
初恋: 17岁(由于到不同的国家读书,这段情无疾而终)
第一个圈内女友: 任喜宝
最刻骨铭心的人: 金素梅 Chin May
红颜知己: 李婉华 Anita Lee
绯闻女友:(八卦一下^0^)关之琳 李赛凤 叶玉卿 崔佩仪 李美凤 李美美(凤之胞妹) 杨丽菁 邹静 张庭玮 王思懿 田海容 etc.
最满意自己的部位: 肩(宽阔,给人安全感,可以被依赖)
择偶条件: 信任他、理解他、温柔乖巧(Anita Lee?^_^)
梦想: 周游世界
星愿: 世界和平(没有人挨俄)
座右铭: 莫过求于得失,人生本来如是
人生格言: 心随万境转,无喜亦无忧